当前位置:首页 > 日记 > 正文

国家机构设置 | 古代国家机构设置

国家机构设置 | 古代国家机构设置

古代国家机构设置

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

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12年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0 2

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它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古代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置右、左丞相,行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另设枢密使、御史台、宣政院分掌军事、监察和宗教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清朝设军机处,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反映出皇权已达到顶峰。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0 3

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4)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问题,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9)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10)“改土归流”:形成与发展:明朝永乐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认识:①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②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③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设转运使等);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0 4

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0 5

古代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0 6

军事制度(兵制)

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猛安谋克制;八旗制。

0 7

少数民族创设的制度

均田制、租调制、府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八旗制度。

0 8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

(2)世袭制: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3)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种西周以来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4)军功授爵: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5)士族制度: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央机构设置

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地方官职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

古代的机构

古代的皇权机构皇皇族,皇朝,皇上的专政,然后朝朝廷一关压一关。

中国古代的机构

古代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是(国子监),监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古代的国家机构

淳佑七年(1247年),宋理宗颁布诏令在临安设立慈幼局,这是南宋政府明令建立的育婴慈善机构。它的经费来源于官府,由官府补贴领养幼婴者一定的钱米。

宝佑四年(1256年),理宗又颁布诏令,要求天下诸州广设慈幼局。慈幼局 - 运作根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述,慈幼局是这样运作的:“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 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若民间之人,愿收养者听,官仍月给 钱一贯,米三斗,以三年住支。”慈幼局 - 效果慈幼局在拯救弱势幼儿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元人郑元祜《山樵杂录》载:“宋京畿各郡门有慈幼局。……是以道无抛弃之子女。若冬遇积雨雪,亦有赐钱例。虽小惠,然无甚贫者。此宋之所以厚养于民,而惠泽之周也。”

清代后期,时局动荡,政体腐朽。 育婴堂通常分为堂养、寄养、自养三种形式。堂养是将婴儿留在育婴堂里抚养;寄养是由育婴堂聘请的专职乳母把孩子带回家里养育,并定期送回检查;自养则是由婴儿的母亲领取抚养费,然后自行哺乳。寄养和自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育婴堂的场地及人手方面的问题。但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主持育婴堂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也把黑手伸向了这项慈善事业。他们通过虚报乳母人数,虚报收养的婴儿数量,以及做假帐等手段,大肆侵吞善款。而育婴堂招募的一些乳母,也是唯利是图,缺乏责任心,侵占本为婴儿所得的衣食,用于抚育自己的孩子,致使大量婴儿因疏于照顾或缺乏营养而夭亡。

清代笔记《水窗春呓》载:「吾邑育婴堂,向雇乳媪百余人,经费既已不赀,而乳媪皆有子女,仍乳其所生者,而私以饭汁饲所养婴儿。予见其面黄肌瘦,声嘶啼哭不止,不久即当就毙。」育婴堂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机构,本以慈爱救难为宗旨,但在清末溃烂不堪的社会肌体之下,也成为了一面折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镜子。

古代国家机构设置有哪些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工部职责】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其他部门职责分工】  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象,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发展过程】  三省六部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称因王朝而异。隋初六部名为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  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于尚书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统于中书省。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  清代于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

古代设立的机构

  古人读书的地方叫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中国古代国家机构名称

秦朝:体制尚未完备,调动50人以上的军事行动都得由皇帝亲自授权.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掌武事,备皇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

汉朝:类似秦朝,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

唐朝:尚书省兵部是中央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关。

宋朝: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 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一般由文官担任,依次宰相,却与 宰相对持文武二柄。

元朝:皇帝以下,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为最高统军机构.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

明朝:中央设大都督府,做为全国的最高军事机关,统领全国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司是省一级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清朝:名义上兵部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办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为陆军部,始有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后又增设海军部,但军机处的权力仍重。到宣统三年(1911),改责任内阁,另设军咨府,以秉承诏命,襄赞军谋,军机处遂废。

中国古代机构设置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这一套确立于隋朝,职能承袭秦汉,直到清末才废除的中央官制,在上千年的时间中,尚书六部基本上沿袭未改。隋唐年间,尚书省由六部组成;元朝年间,六部又归中书省管辖;明朝初年废除中书省后,六部此后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清朝末年续添新部,六部之名因此废除。虽说人人皆知六部之名,但是,许多人对于各部独立的六部到底是管什么的却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六部的具体分工又是如何呢?

三省六部制

在六部之中,最重要的部门为吏部,自隋唐时起,吏部就被定为了六部之首,其余的五部组织皆要依照吏部的模式。吏部的主要职责为:负责朝廷文官的挑选、考课、任免、升降、调动等诸多事务,内部的工作性质就类似于现在的中央人事部、组织部,宋元明清也基本延续了隋唐年间的吏部职责,不过,每朝每代的吏部主要职责皆有所变化。

吏部

比如在唐朝年间,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文官,必须要接受吏部的考试,才能够获得官职;到了宋代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甚至还能管较高级的武官的选拔;明朝的吏部最受重视,甚至达到了可以把持朝政的局面。可是发展至清朝后,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吏部尚书的职能又与其他尚书相等,不再凌驾于其他五部之上。

户部管制的光绪元宝

再来说说户部,户部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国土地、户籍、货币、财政、赋税、官员俸禄等诸多事务。由此来看,户部的工作皆与财银挂钩,所以户部是六部之中总掌一国国用、主管国家最高财政的机构,从其职能来看,户部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财政部。

至于礼部,历代皆有沿置,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贡举等事,后来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的礼仪文教事物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礼部也增加了掌管科举考试、风俗教化、宗教接待外事等诸多事务。综合礼部职能来看,这个部门就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的综合体。

兵部尚书令牌

其次就是兵部,自三国时代起,朝廷就设有五兵尚书掌管武官选用、军事行政;隋唐年间,兵部成为了朝廷六部之一;明清年间,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士兵训练、军械制造与保管、军令发布的兵部,成为了六部之中职权最重的部门之一。如果把兵部放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它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国防部、解放军三总部。

工部的职责与前几个部门相比其职能并不复杂,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全国的水利、交通、工程、屯田、等工作。最后一个部门刑部,主要负责中央的司法事务,比如对于案件的审判、死刑复奏、案件复核是刑部的工作。以上就是朝廷六部的主要职能,正是因为有了尚书部的存在,封建王朝才能够正常平稳地运转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地方机构设置图

        在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分体系当中州的等级是要比府的等级更加高的,而且州的行政管理面积更大一些,府的行政管理面积更小一些。并且,州是府的上级行政机构。

其实每一个朝代这两个行政区域之间的划分都是有一些区别的。最开始的时候,这样的行政区划分是源于秦朝的。并且这两个行政区都是用来民事处理和军事管理的。

在秦朝的时候,区域的划分其实是最简单的。分为三级,第一级就是中央代表皇权,第二等级就是郡,那么第三等级就代表着县。

然后时间推移到了西汉,西汉的刘邦刚刚建国的时候,也是沿用了秦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制度,只不过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加上了第四个等级,这第四个等级就是诸侯国。

时间慢慢来到唐朝,到了唐朝的时候,州和府这两个行政区域才慢慢的开始流行起来。当时唐朝最大的一个行政机构是道,它是可以管理所有的事物的,随后再道的下一级又设立了州,在州的下一级又设立了府。

然后是然后到了宋朝,宋朝的时候对道这一行政制度进行了削弱,在宋朝的时候道这一个机构已经没有拥有很大的权利了,反而是州和府这两个机构的权力越来越大,管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并且还为州和府这两个机构设立了很多特别的官职。

到了元朝的时候,元朝的行政制度是特别的混乱的,所以统治者为了稳固这一局面特地建立了行省制度。并且后来的清朝也一直沿用了这种制度。

相关文章

金蝶设立核算项目 | 金蝶kis专业版

金蝶设立核算项目 | 金蝶kis专业版

项目,系统,专业版,设立,金蝶,1.金蝶kis专业版14.1的系统,如何设置核算项目啊?是会计科目中设置核算项目吗?双击最明细的会计科目,选择核算项目,添加核算项目类别,选择对应的核算项目,如客户,核算项目是比较方便的,但是一个会计科目不要太多了,不然…

公众号设置微信号 | 公众号设置微

公众号设置微信号 | 公众号设置微

设置,信号,公众号,作用,微信公众号,公众号设置微信号有什么作用公众号登录账号就是注册时填写的账号,一般有3种形式:1.若您注册使用的是QQ号,那么账号就是QQ号码;2.若您注册使用的是邮箱,那么账号就是邮箱;3.若您有设置微信ID,也就是微信号…

财务机构设置 | 财务机构设置不合

财务机构设置 | 财务机构设置不合

财务,设置,投诉,不合理,机构设置,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一、《会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情交接手续。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 设置安全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 设置安全

设置,矿山,设施,单位,软件设置,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1、物质保障责任。包括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其正确佩戴和使用。2、资金投入责任:包括按规定提…

检察院机构设置 | 检察院机构设置

检察院机构设置 | 检察院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部门,检察院,机构设置,检察院机构设置存在问题我国的直辖市设立三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我国共有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直辖市的法院和检察院三级设置,初级法院也就是基层法院,设在直辖市的区和县级行政单位。初级检察院…

军事化电脑培训学校 | 军事化培训

军事化电脑培训学校 | 军事化培训

培训,营业执照,军事化,培训机构,培训学校,军事化培训机构tjc是明星檀健次的缩写,他是内地男子唱跳组合MIC中的一员,后来成为了一名演员。出生于广西的檀健次是一个舞蹈天分很高的男生,少年时期学习的是拉丁舞和摩登舞,在舞蹈上拿过不少奖,可以说…

设置怎么写 | 现场机构设置怎么写

设置怎么写 | 现场机构设置怎么写

文件,情况表,设置,机构,报告,现场机构设置怎么写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制定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组织机构,包括: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

设置医疗机构 | 两人以上合伙设置

设置医疗机构 | 两人以上合伙设置

医疗机构,设置,合伙,法人,条件,两人以上合伙设置医疗机构双女户合作医疗并不免费,而是需要根据当地的缴费标准缴纳,据了解,目前只有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农村的残疾人、特别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才享受合作医疗免费政…

社团机构设置 | 社团机构设置是什

社团机构设置 | 社团机构设置是什

机构,设置,社团,机构设置,社团组织,社团机构设置是什么意思监督检查作用。大型社团设置纪检部和政府机构的纪检一样,也是监督检查社团团长和管理层的,包括经费的使用等等,明主监督作用。谢谢 社团的机构设置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包括组织内设的…

不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账

不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账

账簿,设置,单位,会计制度,各单位,不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账簿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每一项会计事项,一方面要记入有关的总账,另一…

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疗机构设

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疗机构设

下载,医疗机构,卫生,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医疗机构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报告要求申请人情况(申请单位名称、基本情况以及申请人姓名、年龄、专业履历、身份证号码等2.当地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3.全国和当地口腔健康状况 (人群健康状…

金蝶里没有研发支出科目可以吗 |

金蝶里没有研发支出科目可以吗 |

研发,支出,资本化,设立,科目,1.如果财务软件的资产负债表里没有研发支出这个科目?一、购买财务软件,如果金额不大,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办公费”科目;如果金额大,计入“无形资产--软件”科目。二、研发支出科目(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