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琴怎么样的好应该买的时候注意什么价钱多少,
复音、半音阶、布鲁斯,这三类口琴,初学起来确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但是学久了以后,其技巧相差甚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看成不同类的乐器。
所以,完全不必先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用来入门,好替另一种较难的做准备。想学那种,就直接学哪种,没问题。
选择自己想学的口琴种类,除了考虑自己在古典音乐和蓝调音乐方面有没有兴趣以外,还应该找找相应的曲子听听看。 而且最好不仅仅是一两首。
在听一段时间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学哪一种。 如果你只是想简单玩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扔下,那么学复音比较合适。
毕竟复音上手最快,所花的钱也少。复音口琴的群众基础很好。
一个现象是,中国人会吹复音口琴的很多,但是大部分人把口琴当作玩具,甚至不知道口琴中还有布鲁斯和半音阶。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注意我上面说的是“复音”口琴。常见的“重音”和“回声”口琴是可以包括在复音一类里面的,它们都是基本复音口琴的变种。
一般来说,不适合初学。因为重音和回声的效果会影响初学者乐感的形成,同时这两种口琴的结构也使一些技巧不能使用。
比较奇怪的一件事情是,某些城市里的乐器店特别喜欢卖重音口琴,普通的复音琴反而没的卖。颇为不解。
初学复音一般选用24孔C调口琴,想吹半音或者学习转调的话,再买一只C#调(升C调)口琴。一般来说这就够了。
当然,若需要的话还有很多调子可以选择。 几十元的国产24孔复音口琴就足够使用。
如果你愿意花几百块买进口琴当然吹着更舒服。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预计自己以后要学习转调,最好开始就选择提供调子多的牌子,比如天鹅、金蝶、Linko或者进口的Tombo之类。
毕竟转调是要用一对口琴交替吹奏的,如果用两只不同牌子的口琴,音色多少会有些差别,用起来有点怪怪的。 另外,某些乐器店的老板会推荐28孔宽音域口琴,说是会吹口琴的应该选这一种。
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实际上28孔并不那么实用。
很少有曲子会用到那么大的音域。如果遇到音不够的问题,一般是使用非C调的21孔或者24孔琴来解决。
如果你想把口琴当作长期甚至一辈子的爱好,那么各种口琴最好都接触一下。 虽然我的口琴水平并不高,不过十年看过来,布鲁斯和半音阶口琴的乐趣要比复音多得多。
只吹复音口琴的人,很多只是吹吹流行歌曲;若是吹半音阶和布鲁斯,你就不得不接触古典和布鲁斯音乐。这其中的内涵,又岂是流行歌曲能比的。
虽然学起来要多花不少代价,但是相应的回报更多。 吹布鲁斯和半音阶口琴要有花钱的准备。
学这两种口琴,对口琴本身的要求往往比较高。进口琴是比较好的选择。
布鲁斯口琴,国产的不贵,十几二十几块,但是一般不容易压音,对初学是个阻碍;也算是国产的Huang牌琴,四五十块,在世界上也有名,但是质量不那么稳定,运气不好遇到一把有问题的琴,对初学来说很麻烦。 虽然老手可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
至于进口琴,质量当然很好,只是价格也很好,你要有花一二百块或者更多,来买小小一只口琴的打算。(有一种几十块的Suzuki(铃木)牌口琴,是国内加工的,质量差,不能算进口琴。)
况且,很多吹布鲁斯口琴的人,手里的口琴数量都在十把以上。 至于半音阶口琴,国产(主要是上海牌)那种特殊的24孔48音口琴是不建议用的,虽然它很便宜,只要二十几块。
标准的半音阶口琴中,有8孔、10孔、12孔、14孔和16孔。最多见的是12孔。
一般来说,12孔半音阶口琴都在百元以上。比如天鹅1248口琴,一般要150~180元,这差不多是最便宜的一种了。
若是进口货,除了少数几款在500~1000块之间,其他都在四位数以上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一点要记住。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给有用,谢谢。
2.三公是什么
从武帝时起,汉代中的官位“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 , 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 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
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
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 。
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
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 明、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