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1972年由麦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而李普曼早在1922年就在其著作《舆论》中提出了与议程设置理论类似的观点。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制造的"外在世界"构成并影响了"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与议程设置理论中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说法是一致的。
李普曼认为,人们不可能直接了解所有的事情,只能寻求媒介的帮助,而媒介提供的是"虚拟环境",人们却错误地以为"虚拟环境"就是"现实环境",这个观点也与议程设置理论有关。
2. 简述媒介议程设置和传播有限效果的关系
事件营销有三大原理
一、事件营销的原始动机――注意力的稀缺。“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人体的的意识范围,人将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信息,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注意力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经济效应的资源,把握住大众的注意力,也就有了事件营销的动力。
二、事件营销的实现桥梁——大众媒介议程设置。所谓的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简单说来,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如果企业想成功的实施一次事件营销,必须善于利用大众媒介,只有凭借传媒开展的新闻传播、广告传播等大众传播活动,营造出有利于企业的社会舆论环境,才能帮助企业达到借势或造势的目的,引起大范围的公众重视。所以,大众媒介议程设置是事件营销的实现桥梁。
三、事件营销的必要途径——整合营销资源。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整合营销就是企业所有部门为服务于顾客利益而共同工作.它有两层涵义,其一是不同营销手段共同工作,其二是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工作。企业整合的资源表现在整合多种媒体发布渠道、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整合多种营销工具。
3. 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包括
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三个传播效果,“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0/1/2”和“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4. 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定义:“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我是学新闻学的,我今年考试考完,请相信我
5. 媒介议程设置理论观点
议程设置就是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它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就是 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6. 媒介议程设置理论
theory
n.理论;原理;学说;原则
网络推测;意见;见解
theory 变化形式
复数: theories
例句:
In accordance with the " media agenda-setting theory between " , mainstream media to be able to set the agenda for the other media.
按照“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主流媒介能够为其他媒介设置议程。
And this theory sounds simple .
这理论听起来简单有效。
That is no mere theory .
这并不纯粹是理论。
Or so the theory goes .
理论上大致是如此。
But what about the theory ?
那么理论上又如何?
7. 议程设置理论暗示的媒介观
不一样的。
“议题建构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的理论,由朗氏夫妇(Lang and Lang)研究美国水门事件且于1981年所发展出来的理论。
议题建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间由于媒介、政治系统和公众的复杂互动,媒介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使它们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分为低门槛议题、中门槛议题、高门槛议题三大类,分别对应了关系到的群体。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8. 媒介议程是什么
大众传播具有两方面不同功能,积极方面功能(且称之为正功能)具有以下四点:①传播信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也是大众传播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
制作和传播新闻,是这一功能的最基本体现。
②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的,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汇总。
大众媒介是一种能引导受众的工具,这种引导体现在两个方面:设定舆论的议程;引领舆论的方向。
有效的舆论引导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形式。
③教育大众:人们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通过老师课堂上的传授来获得;另一种则是通过与各种媒介的接触来获得。
大众媒介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内容,不但保存和发展了文化遗产,也促进了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④提供娱乐。
现代社会里,更多的人选择以大众媒介做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消极方面功能(且称之为负功能)具有以下两点:①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1.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民就是“洞穴中的囚徒”,而大众传媒就是一个火堆和一堵墙组成的“影子投射装置”。
人们只能获得两种东西:一个是自己的感受器官能直接了解的东西,另一个是大众媒介给我们提供的东西。
所谓拟态环境指的就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
2.刻板印象。
指的是对每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
②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民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之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会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和陌生。
9. 如何理解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是认识理解传播的重要理论,对于发挥媒介社会功能,特别是运用媒体实施舆论导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大众化的传统传播时代,同样适用于分众化差异化的数字传播时代。但是,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出现若干新的特点,一是议题呈现多样化,而且变化节奏快;二是议题间有了竞争,不仅争夺人们的注意力,更争夺认同和支持;三是受“茧房效应”影响,议题间通约难度增大。为此,主流媒体必须努力提高统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进行议程设置创新。重视议题“正面设置”与“负面设置”的结合、加强议题间互动,提高可沟通性、谋求在议题属性层面的趋同一致,是创新的路径与方法。同时,必须遵循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环境下议题设置的规律,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
10. 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的因果关系
(一)议程设置能力缺失
在当下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媒体在对信息进行筛选、呈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发行量以及关注度的影响。这会对媒体议程设置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议程设置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通过对信息的解读、加工实现传播。这种软实力可以设置优先议题,影响公众的关注点与讨论点。特别是在全球传播的环境下,拥有全球媒体资源的国家可以决定人们关注哪些时间,决定人们对于这些时间的态度。但当下西方跨国性的传媒集团垄断了国际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我国的主流媒体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局面,其议程设置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二)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我国的传播政策与管理秩序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在涉及到对外传播活动时能够公开的信息时有限的。我国媒体的性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种新闻体制在国际传播中会受到西方媒介环境的抵制。以负面报道为例,我国主流媒体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重视的是信息第一时间的公开,但是事件后续的相关报道缺失,这会致使国际社会失去对中国的信任。
(三)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在国际传播中,我国的主流媒体缺少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一方面,西方的媒体将信息发布权牢牢掌握在受众,我国的主流媒体难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另一方面,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由于我国国际媒体资源的限制,主流媒体只能被动地等待,或者仅仅是针对事件的表面现象进行报道,难以深度挖掘内涵。传播的信息从发达国家流向我国的时候,会带有该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我国媒体在转发的时候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