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发展史
2018年的7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五十岁生日。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值此之际,谨以此文作为英特尔的生日献礼,也让我们来回顾这位巨头这五十年走过的路。
1965年一个叫戈登·摩尔的美国人提出一个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固定金额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增加一倍以上。这个定律被人们称为 “摩尔定律”。也就是它在一直推动者英特尔的发展。
1960'S
1965年,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其实从摩尔定律被理解那一刻起,人们就在预测它失效的那一天,还好英特尔的工程师每一次都很争气。
大合照
1968年,戈登·摩尔(前排右一)联合罗伯特·诺伊斯(前排左一)以及他们的第一个员工安迪·格鲁夫(二排右一),英特尔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
1969年,英特尔公司雇佣了106名员工,开始了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米德菲尔德路365号的运营。在成立初期,英特尔曾经同时追求三种技术:双极存储器,技术较为成熟,但很难再进行开发;硅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这是一款能引发行业革命的产品,但英特尔需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个人;多芯片存储器,即用4个小内存芯片连接在一起,这款产品质量问题不容乐观,但是便宜。
1969年4月,英特尔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3101静态随机存储存取器,证实了英特尔在改造成熟工艺方面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1101为英特尔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它是英特尔全新制作流程能力的证明。
1970'S
七十年代英特尔的收入开始大幅增长,各分公司开始成立,人员编制不断扩大,产品系列开始丰富,英特尔在全球的知名度开始提升。
新总部大楼
1970年4月21日,英特尔开始启动位于圣克拉拉的新总部建设。据说此处原来是一片梨园,英特尔的员工时常来此处摘梨。
busicom141-pf桌面计算器
这是busicom141-pf桌面计算器,1970年英特尔将第一款微型处理器4004的所有权卖给了日本公司busicom,之后英特尔又以6万美元购回4004的所有权。
1971年英特尔研发出了可擦出可编程存储器,英特尔工厂的无尘室开始出现兔子服,现在是每一家电子工厂都必不可少的。
英特尔兔子服
1974年4月发布了英特尔8080,它是一枚8单元处理器,每秒运算高达29万次。
1978年6月发布了8086,是全球首款16位处理器,自此英特尔的X86架构问世,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石。
在2018年的6月份,英特尔曾推出限量版的第八代i7-8086k处理器,以此致敬问世四十周年的8086。
1980'S
1982年,英特尔发布了一款新型处理器,性能高于市面上的16位处理器3倍有余,即80286,它是英特尔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处理器,它可以运行所有针对前代处理器编写的软件。截止到1988年底,全球基于80826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就达到了1500万台。
80826
1985年英特尔开始进入中国,业务范围覆盖了前沿技术研究、产品技术研发、产业生态链合作、客户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等。
1989年发布了第一款片上数学协处理器的微处理器。
1990'S
九十年代,英特尔的业务开始集中,主要为计算机开发微星处理器,在90年代后期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主要是服务器、网络和通信产品,包括采用了英特尔硅片构建策略的无线技术,在硅片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方面处于世界级领先地位,为每个细分市场提供一流产品。
1992年推出奔腾处理器。
1997年1月,英特尔正式对外推出了采用MMX™技术的奔腾处理器,1998年成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英特尔研究院的主攻方向有:人工智能算法,自主系统平台和智能基础设施。
2000'S
全球市场出现变革,开始向数字化过渡,英特尔开始优化运营,为互联网基础设施、计算和通信产业以及高端细分市场提供构件,在此过程中,个人计算扩展到了所有类型的电子设备,无线移动技术改变了英特尔和整个行业。
2000年,推出奔腾®4处理器,可以实现渲染逼真的3D图像以及高清视频,2001年英特尔安腾处理器问世,主要是针对强大的工程工作站和互联网服务器而设计。
2003年3月发布了发布了英特尔®迅驰®处理器技术。同年,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厂奠基,与2016年开始正式投产,英特尔成都工厂现已成为英特尔全球重要的生产引擎和移动产品首发试制基地。
2005年,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具备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研发方向包括数据中心研发、软件与服务研发、新存储技术解决方案、客户平台研发等等。
2007年英特尔发布了45纳米工艺技术,以一种具有高K特性的新材料作为栅极电解质,采用一种新型金属材料作为晶体管的栅极,极大地减少了晶体管的漏电量,大幅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可以说使摩尔定律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2010'S
英特尔一直持续引领未来的计算创新,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物联网量子计算等等。作为一家以数据为中心的公司,不断推出技术创新,以领先的数据奠定数据未来的创新基石。
2010年,英特尔正式发布了基于全新32纳米制程的英特尔®酷睿™i3 i5 i7处理器。同年大连芯片厂Fab68开始投产这是英特尔的全球首个存储器芯片厂,大连芯片厂生产的第一款拳头产品是英特尔的第一代3D NAND芯片,2015年在此建立了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基地。
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
2017年,正式发布至强®可拓展处理器,为多云战略提供坚实基础,为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网络转型等各类创新赋能,加速数据中心现代化,助力数字化转型。8月,推出全新的视觉处理单元,进一步完善了英特尔端到端的人工智能产品组合,这是业界首款带有专用神经计算引擎的系统级芯片,可在前端应用中实现硬件加速。10月,宣布即将推出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这是业内第一个面向神经网络处理的芯片,它将带来计算革命,利用这一技术,各企业能够开发全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业务变革。
Tangle lake
2018年1月,英特尔交付了首个49量子位超导量子测试芯片“Tangle lake”,5月在中国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面向自动驾驶展开深入研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结尾
在过去的50年里,英特尔的成就我们都看在眼里,虽然它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机遇,但它绝对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之路上即使荆棘遍布,英特尔也能砥砺前行,造福社会。
cpu发展史最新
电脑CPU,也叫做中央处理器,CPU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
CPU从最初发展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
1978年,Intel还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进而使得以后的 PC 机不得不一直兼容于PC XT/AT。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指令。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 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III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CPU发展史
电脑CPU 发展史分为几个阶段:
1、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2、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等。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
1974年,Intel推出8080处理器,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单后制造的机种。Intel 8080晶体管数目约为6千颗。
3、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
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采用8088CPU。紧接着1982年又推出了扩展型的个人计算机IBM PC/XT,对内存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一个硬磁盘驱动器。
80286(也被称为286)是英特尔首款能执行所有旧款处理器专属软件的处理器,这种软件相容性之后成为英特尔全系列微处理器的注册商标,在6年的销售期中,估计全球各地共安装了1500万部286个人电脑。
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采用 了技术开放的策略,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
4、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
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TEXAS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1989年,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5、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K7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6、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酷睿2处理器的Core微架构是Intel的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新一代英特尔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在各个关键部分进行强化。为了提高两个核心的内部数据交换效率采取共享式二级缓存设计,2个核心共享高达4MB的二级缓存。
扩展资料:
CPU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cpu发展史简介
Intel在1969年为日本计算机制造商Busicom的一项专案,着手开发第一款微处理器,为一系列可程式化计算机研发多款晶片。
最终,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
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其晶体管数目约为2300颗,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10微米,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频率为108KHZ,前端总线为0.74MHz (4bit)。
酷睿cpu发展史
i3为中端处理器,i5是中高端处理器,i7是高端处理器。
后面的数字是三位数就是第一代,以2开头的四位数是第二代,以3开头的四位数是第三代,以4开头的四位数是第四代。
第一代是i3/i5/i7 xxx(三位数),第二代是i3/i5/i7 2xxx(四位数,开头为2),第三代是i3/i5/i7 3xxx(四位数,开头为3),第四代是i3/i5/i7 4xxx(四位数,开头为4)。
i和后面的数字是固定搭配称呼的,只是一个名称。
前面酷睿和iX标识和上一代完全相同的,不做更多介绍。
第一位“4”:代表英特尔酷睿第四代处理器;
第二位“5”“6”“7”“8”“9”:代表处理器等级,数字越大性能等级越高;
第三位“3”“5”“0”:这一位基本上就是对应核芯显卡的型号,其中“3”代表高性能处理器配HD 4600;“5”代表核芯显卡采用的是Iris 5000、5100或者Pro5200;而“0”则是HD 4600;
第四位“0”“2”“8”:“0”在标准电压中代表47W,而在低电压中代表15W;“2”则是代表37W,“8”在低电压处理器中代表28W;
第五位“MX”“HQ”“MQ”“U”:“MX”代表旗舰级,“HQ”支持vPro技术,“MQ”版本不支持,“U”代表超低电压以15W和28为主;
英特尔官方网站目前首批酷睿i7处理器共有14款,其中TDP为57W的只有一款就是之前我们评测过的酷睿i7-4930MX,不过其搭载的核芯显卡是HD 4600。
另外,酷睿i7 M系列可能会觉得H代表高性能、M代表主流,其实恰恰相反,M系列CPU频率比H系列更高,只是GPU没有使用最好的GT3e而已,旗舰型号Core i7-4930MQ的热设计功耗也唯一达到了57W。
除了酷睿i7外,官方网站也展示了酷睿i5和酷睿i3的具体规格。酷睿i5和i3低电压版分为U和Y两种系列,命名规则中主要区别在后四位上。
拿其中的酷睿i5-4200Y和酷睿i5-4258U为例,第一位“4”是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第二位的“2”则是产品序列,个人理解理论上数字越高性能越好;
第三位数字“5”代表的是核芯显卡系列HD 5000以及Iris(锐矩)5100;第四位“0”代表15W,而如果标注的是数字是“8”,TDP则是28W,最后一位字母U依然代表低电压,而全新的“Y”字幕则代表更低的11.5W。
cpu发展史简短文章
CPU整个的发展史可以简单说成Intel和AMD的发展历史。在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CPU——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虽然相比于现在的CPU,它无论是功能还是运行速度都弱小的十分可怜。但他出现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后Intel又接着推出了16位的微处理器i8088在接下来的十年中CPU迎来了它的发展黄金时期,几乎每年都会在技术上做出重大突破。
cpu发展史对比图
天玑芯片,联发科的命名史和发展史可谓是一波三折丰富以及汹涌。
想当初,魅族,小米,华为启用国产芯全都吃了巨亏,魅族更是因为手机卡顿丢掉了国内手机首把交椅的地位,那时候的联发科还没有p系列,优美的参数配上惨不忍睹的使用体验,让使用联发科芯片的手机厂商的下场销量也都被苹果三星分得了早期的市场,有一说一,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最早的中华酷联中联发科也是主力不过倒不是卖点,这个要另外说,但是在2011年小米的第一代手机发布,伴随着1999的价格,刷新的性能和UI的认知的同时,也把骁龙带进了国内,这种使用进口芯片的情况,从2011年一直到现在可能还会再延续几年的,因为2019年末随着华为被美国的制裁大榜不断连击,联发科天玑1000也在这一年末,为中国芯片产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商业虽商业,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推动这一切发展的,正是科技,正因为有了美国的制裁,国内开始重视了像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为国家做出的科研贡献,现在的联发科也踏进了高端芯的门槛。
慢点没关系,走稳挺好的,毕竟能走出来就已经是胜利,但是国产造芯还是很艰难,芯片产业还是任重而道远,加油,国内芯片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才不会被人用专利卡脖子。
cpu发展史和cpu选购
CPU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CPU从最初发展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以前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cpu发展史图
电脑CPU,也叫做中央处理器,CPU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
CPU从最初发展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
1978年,Intel还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进而使得以后的 PC 机不得不一直兼容于PC XT/AT。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指令。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 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III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国产cpu发展史
国内主要几家芯片公司:
1.华为海思: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是海思半导体,华为海思的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众所周知的海思麒麟处理器,华为最自豪的手机cpu只是海思产品之一。
2.豪威科技:一家专注于图像处理的芯片科技企业。
3.中芯国际: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3日根据开曼群岛法例注册成立,是中国内地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
4.紫光国芯
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企业, 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之一。
5.中兴微电子
主要涉及监控芯片和路由器芯片等领域。
6.清华紫光:主要涉及仓储芯片、手机芯片和安防芯片这三大区域。
7.歌尔股份:歌尔股份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开发、制造、销售声学、光学、无线通信技术及相关产品等。目前歌尔已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丹麦等全球6个国家21个城市布局,在声光电精密零组件、消费电子产品研发制造等多个细分领域已占据领先地位。
8.中电华大:国内主要的无线局域网芯片供应商。
9.银河电子:主要从事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信息电子设备结构件、智能电网配网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专业厂家之一。
10.士兰微: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在的主要产品是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