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吕不韦是饮鸩自尽的。
秦王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劳,还有很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所以秦王不忍心处罚吕不韦。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赵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而死。
吕不韦是嬴政的父亲吗
说到秦始皇他爹是谁这件事情上,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人说嬴政的父亲是子楚,还有一部分人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为啥同一件事情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呢?这件事情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细细讲来。
首先要先说到一个叫安国君的人,安国君是昭襄王的儿子,因为秦赵交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要互相交换人质保证条约的顺利实施。秦国送到赵国的人质正好就是安国君的一个儿子,他叫嬴异人,也就是子楚。
子楚被送到赵国做人质就显得十分苦闷,正好这个时候碰到了一个叫吕不韦的商人,吕不韦是一个投机者他看这件事情有机会,就天天拉拢子楚,好吃好喝伺候着,甚至于还把自己的歌姬送给子楚。后来子楚在吕不韦和华阳夫人的帮助之下登上王位,就把赵姬立为王后,吕不韦拜为宰相。没过几年,子楚就死了,十三岁的嬴政登基之后拜吕不韦为“相父”。吕不韦当上宰相之后把持朝政,还经常和赵姬在宫中寻欢作乐,让人误解之前两人的关系。
秦始皇的生身父亲是谁这个问题之所以一直困扰着后人,就要归咎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老爷子身上了,因为他对这一件事情有两种完全不一致的记载,才让后世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比如秦始皇本纪中明确写着秦始皇是庄襄王的儿子,没有任何含糊之辞,这个可信度自然也就更高。
令人感到自相矛盾的是,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又故意写嬴政是吕的私生子,讲吕不韦一个商人通过投资奇货可居最后成为大秦的丞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至于司马迁为什么对于这一件事情有两种不同的记录,有学者认为是因为汉朝取秦而代之所以对这件事情加以宣传,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另一方面,本纪应该都是基于最可信的史料编撰而成的,而列传的记载有可能是根据民间的传闻改变而成的,尽管可信度低,但是删去有比较可惜,所以就用奇闻异事的方法保留了下来。总的来说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件事情纯属后人猜测,这种杜撰根本没有证据,所以也就站不住脚,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子楚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
吕不韦简介及人生经历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bai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猪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
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
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
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
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