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2 月 19 日 12 点 00 分,米聊就此停止服务。
这个先于微信推出的社交产品,终究还是被彻底打败。
早于微信起跑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即时通信领域,雷军对于市场的敏感度是先于张小龙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米聊的模式并非首创,而是模仿自国外同类产品。
2010 年 10 月 19 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学生团队研发出了一款软件,名为 Kik Message——能够基于本地通讯录与联系人直接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
发布仅两周,Kik Message 的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了 100 万。
在当时,本来打算做智能手机、对移动互联网行业高度关注的小米团队,最先关注到了这款软件,仅在一个月后(即 2010 年 12 月 10 日),第一代米聊便诞生了。
米聊最初定位于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短信工具,是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只要用户的手机能上网,就可以通过其进行免费的对讲功能。
除了语音对讲,米聊也支持图片、视频、文字、红包、广播、视频电话、远程协助、屏幕共享等多种功能。
最初的米聊,和小米手机、MIUI 系电脑讯网起,组成了早期小米业务版图的三驾马车,也被雷军寄予厚望。
雷军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公开谈到,米聊是继移动互联网风口,小米发现的第二个有千亿美金市场的机会。
不过,米聊的现实发展情况并不似雷军期望般美好。
米聊发布之后并没有立刻成为爆款,之后加入「语音对讲机」功能之后,用户数量也才增长到了 100 万。
对于当时的米聊而言,需要足够的发展时间,然而,快速出场的微信并未给米聊发展时机。
微信入场,米聊后退
在米聊推出 40 天后,也就是 2011 年 1 月,腾讯推出了微信。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的做法正好契合了雷军当年的设想之一,而微信的出现,让米聊的获胜概率,变成了 0。
小米官方授权传记《一往无前》对此描述到——
如果腾讯用 QQ 这个产品来迎战米聊的话,小米尚有一丝机会,因为 QQ 在手机上的体验过重,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短平快的用户体验;
如果腾讯没有犯任何战略错误,选择用完全相同的产品形态来迎战米聊的话,只有在它能给米聊一年抢跑时间的前提下,小米才有 50% 的胜算;
如果腾讯在一年之内拿出一模一样的产品,那么,腾讯的综合资源是小米的一万倍,小米将处于完全的弱势,届时,腾讯会把全部的工程资源和推广资源扑上来,小米获胜的概率将是零。
如今看来,米聊之后的发展也正如雷军预言般令人唏嘘,且无奈。
相比于基于通讯录关系网的米聊而言,微信的打法更为激进,用户可以通过 QQ 帐号或者邮箱帐号两种方式注册。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查询到,在当时,腾讯 QQ 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6 亿,有效用户 1.6 亿。相比于仅基于通讯录的米聊而言,微信明显拥有了快速生长的养料。
另外,凭借语音信息功能、用户导流、附近的人等功能,微信在 2011 年 5 月前就积累了接近 500 万的用户,用时 4 个月。
在微信几近快、准、狠的产品迭代进程中,米聊一度无法找准精确的产品定位,在社交功能的推出上屡屡滞后于微信,那些领先起跑的微弱优势,也被渐渐蚕食殆尽。
米聊终退场
后来的发展,恰如雷军预料般演进。米聊的结局,雷军不仅看清,也早已认清。
2012 年 5 月,雷军公开承认米聊被微信打败了。
再往后,米聊几乎再未有什么声量。米聊 iOS 版在 2016 年 11 月 11 日进行了更新后,该产品近 2 年时间都未再更新;不难看出,米聊对小米公司而言,或许已不重要,关停只是迟早的事。
外界也因此认为,彼时的米聊已经放弃了;挣扎。但事实上,米聊还想拼一把。
2020 年 5 月,新米聊再次出现在大家眼前,新功能的加入试图重新让米聊充满活力,但这只是让米聊延续了关闭的时间,并未改变米聊的最终命运。
2021 年 1 月 19 日,米聊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变动,米聊将于 2021 年 2 月 19 日 12 点 00 分停止服务。用户需在停服前自行导出聊天记录及个人资料等信息,停服后将无法导出用户在米聊内的任何信息。
消息一出,众人纷纷感叹唏嘘,而对于雷军,依然十分理性,他曾在公开场合谈及米聊与微信相竞的结局时表示:
米聊输给微信在情理之中,因为微信是 QQ 的马甲.......微信已经脱离了所谓即时聊天工具的聊天属性,通过社交建立了自己的生态。
2021 年 2 月 19 日 12 点 00 分,米聊画下了句号。
满打满算,这款即时通讯产品,推出也有十年时间。
对大千世界而言,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在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十年之间,早已是沧海桑田。
米聊走过了十年,尽管黯然退场,但也曾经绽放过光芒。
米聊的十年,并不可惜。正如雷军自己所说——
米聊仍是那个令人惊喜、值得投入的意外。